我個人認為體驗式學習正是 “線下活動無可比擬” 的經典代表。之所以無可比擬是因為以現在的虛擬技術來說,這是無法模仿的現實體驗 (其他鄰近領域有 “沉浸式體驗”)。
單純以體驗來說, 比起單從電影或遊戲中的刺客教條主角從障礙物上降落到地給予的畫面體驗,永遠也無法比擬自己親自到戶外嘗試的臨場感覺:
「雙手攀上粗糙岩石的觸感 > 在岩石上嗅到的砂石味 > 低頭望向地面的高度感 > 底下觀眾此起彼落的驚呼聲 > 風險和挑戰兩方在內心交戰中產生的汗珠 > 起跳擺手伸腿感受落地的衝擊 > 執行落地緩衝的標準動作 ……」
無可比擬的感受造就了獨特體驗,也正是這些專項領域無法被取代的原因。
以教育目的而言,這些體驗雖然獨特,但人們無法透過體驗累積有系統的知識。所以該如何設計 “切合目標的體驗式活動” 就格外重要。
這次我想分享在這次工作坊中,講師分享的觀念和個人的體悟。
[畫面預覽]
想要讓參加活動的效益最大化,不外乎就是可以有效應用在活動中所學或接觸的資源。
身為一個學生社團時期就瘋狂在校外參與活動的活動人,我想分享一下個人在參加活動時會注意的小地方。
(一) 研究活動資料:事前做一點功課,仔細看完活動介紹、背景和目標,選擇參加活動時想要聚焦的議題,能及早進入狀況和提升理解深度。
(二) 區分活動種類:按照性質,我個人將活動粗略分成靜態型活動、動態型活動。
聽完分享的直覺聯想,就是:「這其實跟看電影和遊戲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它們跟故事原理一樣,背後都有一個或多個希望傳達的訊息。而我認為沉浸式體驗和電影、遊戲之間的差異在於:「單位場景或時間內,人類感官接受到的資訊種類和質量多寡。」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線上活動永遠無法取代線下活動的原因。雖然線上活動的傳播和響應速度快,卻沒有辦法重現線下活動難以言喻的臨場感。
在分享中講者提到了《驚喜製造》一系列活動的心路歷程和舉辦細節。而我主要想從個人先前的經驗,來描述這場分享對我的啟發。
如果說我這次會來雜學校看展,主要是為了參加這場活動也不為過。
一大早來華山看展,下午在展區旁邊的公園訓練,接著再入場參加雜學青展區的最後一場體驗。
這場體驗的老師,很特別。 他是從太陽回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