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左欣 BE STRONG TO BE USEFUL

20210906 [WFH] 在家工作系列 - Part 6


本職深化 - 體驗教育

一、一切都從疑問開始

在講述一段經歷對自己的影響時,通常會這樣開頭:

  • 「以前我覺得…,自從 __ (經歷A) __ 之後…」
  • 「遇到 __ (經歷B) __ ,它讓我 …」

經歷可以是值得慶賀、不勘回首,亦或是日常裡不起眼的事件。

經歷對人的影響,前後的狀態可以這樣呈現: 「從 舊的狀態 (狀態A) 到 新的狀態 (狀態B)」

這些狀態的疊代,造就了一個人現在的樣貌。

現在的我是一位以跑酷為本業的工作者,而我當初是經由 FRMP 才接觸到跑酷。

跑酷以法國為根據地推廣到全世界。各國各地的跑酷團體都有其文化、理念,在這個過程中也免不了對於跑酷意義的「重新解釋」。

以台灣第一個職業跑酷團隊 FRMP 來說, 除了動作技術,FRMP 併重強調心態的展現,像是:

「BE STRONG TO BE USEFUL!」 (成為強壯有用的人)

「WE START TOGETHER, WE FINISH TOGETHER!」 (一起開始,一起結束)

FRMP 在過程中除了分享跑酷文化與紀律外, 也不斷分享如何評估風險、觀測能力邊界,以及以各種方式切換視角來面對挑戰。

之所以會想要瞭解更多, 是因為我 開始發覺:「接觸了跑酷的我,和從前比較起來明顯不一樣了。」

我想要知道的是:

「在狀態轉變的過程中,跑酷到底從中做了些什麼?它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二、發現交會點

大學時期,為了要培育學校內的社團人, 我參與了校內的「探索教育種子講師訓練活動」, 從那個時候開始踏入體驗教育這門領域,也是在那時候開始意識到跑酷和體驗教育之間的關係。

廣義且粗略來說: 「原來我們一直以跑酷作為媒介,用體驗教育的方法去傳遞知識、身體能力以及價值觀。」

嚴格且精確來看: 「以教育和哲學層面來看,跑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及理念,本身就自成一脈。只是身在台灣的我剛好同時接觸到跑酷和體驗教育,而現階段體驗教育在發展上更具系統性、具備對應的理論基礎和學術背景,同時也能涵蓋並解釋其他運動文化是如何對人們產生影響的。」

三、體驗教育的核心

體驗教育的三個 操作型定義 (包含動詞、名詞、可衡量判準):

  • 身體的投入
  • 認知的發展
  • 價值觀的釐清

換句話說, 一個完整的體驗教育會滿足上方的定義, 而我所接觸的跑酷剛好符合體驗教育的實踐型態

怎麼說呢? 跑酷訓練者得實際用身體參與環境,並與之互動。

過程中需要對環境、身體狀態有足夠的掌握,認識各類材質在類型、強度不一的衝擊下會對身體產生什麼樣的反饋;除此之外也要懂得識別環境裡的潛在風險,再評估自身能否排除、避開或緩解風險產生的危害。

除了需要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態、技能熟練度,也需要發揮想像力,從中加深對於自我的認識、挖掘自己對於事物的價值判斷。除了當事人的參與之外,同儕、教練/引導者也很重要。

話說回來, 如果我們想要透過這套理論解釋發生在自身的變化,應該要從哪裡開始?

習慣的觀察

所謂的變化,是藉由觀測前後狀態之間的差異才會知道。人的行為、想法在遇到新的契機/觸發點之前會具有一致性/慣性,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在理想系統內的物體 除非受到外力,要不然保持靜止的物體,會一直保持靜止;沿一直線作等速度運動的物體,也會一直保持等速度運動。

我們將這個觀察以「習慣」作為切入點:

「當 / 遇到 …(刺激) 的時候,我習慣 / 總是 …(反應)」,

這個句型除了自我的檢視,也是一種對習慣的表達。

習慣 = 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定關係。

刺激是外在給予的輸入, 反應是對應產生的輸出。 穩定是條件性的描述,在這裡用頻率表示。

舉例來說, 當 走欣 (虛構人物) 遇到挫折、事情不如預期時,總是會抱怨上天不公、自己不如別人, 甚至會對前來安慰的人大聲吼叫、動手打人。 這種狀況常常發生,10 次裡面至少 7 次會這樣。

又或者是 幹哥 (虛構人物) 遇到別人需要幫助時,總是滿口幹話,在旁邊說風涼話消遣別人。 這種狀況 10 次裡面至少發生 9 次。

因為習慣的發生有模式可依循,而且會反覆重現, 可以用來作為 檢視現況 的指標。

習慣的總和

如果說習慣是一個人對於某個類型的刺激產生的穩定反應,那所有類型的習慣加總起來可以大略描繪出一個人現在的性格/價值觀。

性格/價值觀/文化 = 習慣的總和

以團體來說,它可能是某個既定的口號:

當某個人說「一起開始」,其他人接著說「一起結束」。

又或者別人對你說:

那個誰誰誰都做得到了,為什麼你做不到?

【備註】我並不樂見用這段話鼓勵別人。因為這段話隱藏了「誰誰誰都比你強」的假設,這會讓想法建立在負面的比較上。

習慣體現了台灣各地跑酷團體之間的差異,也造就了動作與風格上的不同。

你可以想想哪些是我們想要的習慣? 哪些又是我們想要的文化?

價值觀為何重要?

「一個沒有正確理解跑酷文化和價值觀的人,學會了跑酷的技術會發生什麼事?」

一開始吸引你認識跑酷的,可能是它動作技術上的展現。 那確實是跑酷的一部份,但不是全部。

舉例來說,一群缺乏同理心和紀律概念的人。 如果只讓他們學到跑酷的技巧,透過經驗學習循環,確實會讓他們得到身體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但他們在課程結束後依舊自傲,在戶外訓練時也依然容易受傷。

原因在於他們當初在教學時只有學技巧,並沒有學到道德觀和紀律概念,這樣的人無法懂得用同理心顧慮他人,也不瞭解紀律存在的必要性。

所以價值觀得在這個過程中反覆被提及。

四、對現在的我來說,這段學習有什麼幫助?

上面這張圖是我在疫情期間對體驗教育的學習筆記。 在最前面也有提到,我認為體驗教育如何以及為何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理論基礎,而跑酷是素材。

我最初並不是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在發現「自從接觸跑酷之後,生活產生了變化」才開始想知道更多的事情,後來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體驗教育,也想進一步深造。

帶回自己的專業

記得在 AAEE 的培訓裡面,有一位前輩和講師之間 的問答很令我印象深刻。

那位前輩的問題是:「你會如何建議學員將這段學習,帶回自己的專業上?」

講師分享了三個提醒:

Q1 - 你相不相信體驗教育?

Q2 - 你在專業認知上是否不斷地追根究底?

Q3 - 能不能在自己的專業上說出自己的信念與信仰?

而這些提醒得在自己身上實踐,也就是「自省」。

我有一種醒過來的感覺, 一切都回到最初的起點,以及字裡行間的定義。

這些問題回到跑酷就變成:

  1. 你相不相信跑酷?
  2. 你對於跑酷是否不斷地追根究底?
  3. 能不能在跑酷上說出自己的信念與信仰?

這三個問題,目前我想要先這樣回答:

相信與迷信的差別在於「相信需要以事實為基礎,迷信則不需要」。

我相信跑酷,是基於個人經驗的相信,那些經驗與知識是我所擁有的最好例證;我想分享跑酷對人生的益處與快樂,而那些腦海裡存在,卻還無法說清楚的感受與畫面,我會持續在實踐中用文字記錄下來。

我會練到 80 歲,之後再繼續練。


Similar Pos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