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左欣 BE STRONG TO BE USEFUL

20220212 [2021 年度回顧] 師大公領所推甄歷程 - Part 1


延續 2020 年的反思

2020 年,我嘗試推甄清大運科所。當時沒能上榜。

後來我將當時推甄的經歷濃縮成一個系列:

【2020 年度回顧系列】清大運科所推甄歷程 (故事很長,有興趣的話再去看)

這件事在 2021 年依然持續推進,它一樣是獨立的專案,只是在這次的時程準備和內容安排更加細緻。

延續著 2020 年推甄歷程中的兩個反思:

1. 應該要思考個人、推甄資料和系所之間的匹配性。

2. 開始之前盡你所能掌握相關資訊,提前準備。

按照上面這兩點來發想,有一個避無可避的問題就會出現:

如果公開的對外資訊過舊而且有限,我也不認識系所裡面的師資和朋友。那麼在還沒進入研究所前,該怎麼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推那個系所呢?

我認為這一直是升學上難解的矛盾。

矛盾在於:「我為什麼要拿自己工作賺來的錢,去推一個我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的學校?」

當然啦, 沒有法律規定不行因為其他動機或策略考量而念研究所。一窩蜂人只憑著「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或是「因為朋友也在念」而往上升學。

因為 COVID 疫情的關係,工作機會受到影響,我推論臺灣這幾年應該會有更多人念研究所來避風頭。

就當時的兩個反思來看,我認為最佳解法就是:「入學前先上課。」

規定可能會因為學校不同有所差異,但有些大學其實有開放社會人士隨班 選讀/附讀 的機制。意思是社會人士可以付費到學校選修上課,學期結束後科目成績合格能取得學分,未來有機會到學校唸書時可以申請抵免。

利用這個機制, 我可以在推甄開始前去想要報考的學校申請 選讀/附讀 某些關鍵科目,並且在未來正式讀研究所時利用 選讀/附讀 通過的學分來申請抵免。

而且在修課的過程中可以瞭解這個系所到底都在做些什麼,你等於是在入學前就能瞭解對方的期望和發展趨勢。

於是我就真的這麼做了:「到師大選讀了一整年的課,直到 2021 的研究所推甄準備。

根據自己事前的研究並考量到系所的匹配性, 把目標鎖定在師大的 2 個系所:

  1. 師大公領所 (第 1 志願)
  2. 師大運休所 (第 2 志願)

【備註】我後來也準備了另一個學校的系所,容我之後再提。

我正在等師大公領所的放榜,放榜時間是 2022/02/17 (四)

目前能讓大家知道的是: 「如果這次師大沒上,我就會到別的學校唸書了。

因為我已經盡力了,也受了太多貴人和朋友的幫助。 只要資源和大方向不要差太多,就沒必要執著在哪一所學校。

最終,我只要讓自己變得足夠卓越就好,也希望自己能幫上別人的忙。

【備註】

因為在網路上找不到對我而言足夠清楚、細緻而且實用的推甄資料參考策略、範本,所以我整理了適合我自己的那一份。 它有可能比你看過的任何推甄資料都來得細緻。如果有更精彩的也可以傳給我,我來做統整。 之後會說明自己如何設定期程、如何設計內容架構,以及附上對應的內容範本。

(…未完待續)


Similar Pos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