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度回顧系列】清大運科所推甄歷程

tags: 年度回顧 清華大學 推甄 運動科學

* 更新時間:2020/12/07 (一),AM 08:59
* 文章作者羅左欣

一、前言

當初會想要推甄清大運動科學系的研究所 (簡稱:清大運科所),是因為已經在新竹的交大和清大擔任跑酷社的指導老師。除了希望能夠再度取得學籍身份,充分利用體制內資源來推廣跑酷;另一部份也是希望能以新竹作為另一個發展據點。

【題外話】

我個人認為如果按照體制學校裡的必選修和年限安排裡,是很難體會/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的優勢。而偏偏在你明白時,畢業的年限又到了。
你其實是被壓力趕著畢業的,不論那股壓力是來自家庭或是社會。

今年清大研究所的推甄時程是 2020/10/06 (二) - 2020/10/21 (三),這裡面又分成了 報考資格審查系所要求審查 兩個部份。
原先是打算在開放報名前就將推甄資料弄完,但是我在開始推甄前一個禮拜才知道全部的時程。
(P.S:而且是跑酷社的朋友告訴我才知道的…)

總之多虧了學生時期的社團經驗,我趕緊組織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並加以分類排序,把這件事情當作一件專案來執行

詳細的內容可參考:https://hackmd.io/@shouzo/SJ8Q04TcD

以推甄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不外乎:

  1. 確認各項需繳交資料以及期限。
  1. 為各項資料擬定製作期程和核對期限。

等這些工作都完成後,就可以正式進入製作推甄資料的階段了。

二、準備報名資格審查

推甄時程可以分成「報名資格審查」和「系所指定資料」這兩個階段。

首先是 報名資格審查,它要求繳交以下項目:
大頭照學歷證件名次證明大學歷年成績單

大頭照沒什麼問題,倒是在準備其他項目時發生了一些事情。

我回老家把書櫃和資料夾翻遍了,就是沒有找到 學歷證件 (畢業證書)。這時候很直覺的想到當年自己很推崇的一個想法:

倘若把畢業證書撕掉,投入社會工作的你 (不論何種行業) 要如何證明你曾經在大學就讀,並且具備過人的視野和見解呢?

(幹,我該不會真的就這樣把畢業證書撕掉了吧?)

到最後真的找不到畢業證書,只好聯繫母校跑酷社的學弟們,請他們幫我到學務處重新申請大學歷年成績單和畢業證書正本。幾經波折,後來是與學務處那裡的承辦人通話。對方一接到電話就認出我了,可見我當年的重修經歷多精彩 (x)

如果 不包括策略性被當,重修過程中放棄後再重修的學分數。那我被當過的科目數量大概是 14 科,總計被當 42 學分。

當天是 2020/10/08 (四),隔天就要開始雙 10 連假:
畢業證書正本的重新製作要花 3 - 5 個工作天,沒辦法在報名資格審查前給你。看你能不能向招生單位說明用其他有效文件頂替,之後再補件?

這下出包了!
找不到畢業證書正本,但對方又要畢業證書的掃描檔。
…掃描檔?

哦對了!
記得自己先前在領到「學費收據」的時候有在網路上發過這篇文:

於是我直接把照片下載下來,用 GIMP 裁切留下畢業證書的那個部份,再把它弄成黑白樣式上傳到招生系統裡。
(在裁切圖片的那段過程裡,感受到了另類的新奇和趣味感)

畢業證書影本和歷年成績單就此搞定了,也順利通過了「報名資格審查」的要求。

三、規劃系所指定資料

接著來處理 系所指定資料,這個階段需要提供:個人資料表自傳學習研究計畫其他有利申請之資料

到這裡先跳出來一下,讓我們先想想推甄這件事到底是怎麼進行的:

「我寄送推甄資料給系上,系上藉由資料判斷我是否適合到下個階段面試。」

這段互動過程中有三個重要角色參與:自己 (我)系所 (教授群)媒介 (推甄資料)

為什麼要這樣區分呢?
因為這樣在製作推甄資料時定位會比較明確,
我只要針對這三者作為思考方向來準備就可以了。
站在推甄者的立場來說,這些角色帶給我的思考方向會是:

  1. 自己 (我)
    • 我目前實際擁有什麼、欠缺什麼?又實際需要什麼?為什麼會想唸研究所?
  2. 媒介 (推甄資料)
    • 這份推甄資料意味著什麼,系所為什麼應該要注意這份推甄資料?
  3. 系所 (教授群)
    • 這個系所為什麼適合我?又為什麼我會適合這個系所?

你可以從問題中檢視對於現況的掌握程度,以及你對即將推甄的系所究竟有多少瞭解。
(關於自身現況和系所的部份還有一段故事想分享,後續會提到)

在思考這些問題後就可以繼續準備資料了。

(一) 個人資料表

(簡章上要求只能放 1 頁,格式自訂)

這部份沒有想太多,我直接把自己先前做的履歷稍微調整後傳上招生系統。

個人資料表(履歷) - 連結

(二) 自傳

(在上面要放上報考動機和求學歷程。簡章上要求只能放 3 頁,格式自訂)

我自己的想法是:
雖然推甄的科系是非相關科系,但系上成績一定不會是我的優勢,得用其他面向的成果來突顯自己的差異性和優勢。於是在自傳中我簡單帶過系上狀況後,把重點放在回答這三個問題。

自傳 - 連結

(其實我想花更多時間仔細擬定和回答這些問題,但礙於時間和精神狀況,只好作罷)

(三) 學習研究計畫

(在上面要放上論文研究方向、學習規劃)

這部份我參考了網路上的推甄資料和影片,除了思考論文方向應該要注意的事情外,其他參考資料對我的啟發其實不大。看到最後,我決定用下方的設計邏輯去製作資料。

依據目前的工作現況,整理了三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研究主題:

(四) 其他有利申請之資料

(顧名思義,上面要放上自己先前做了哪些事情和成果)

我自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來編排內容:「什麼是我想呈現給系所看的,這些內容到底代表什麼意義?

弄完之後,我自己還是最喜歡這一頁:

這些資料從開始發想到完成,大多都是在晚上和半夜進行。現在和學生時期自己在半夜拼社團評鑑的差異在於:

「學生時期我可以蹺課,也不會覺得有什麼損失。但是我只要蹺掉某個班,就會損失那個案件的薪水以及對方的信任。」

這個機會成本太大了,也難怪很多人在開始工作後就很難脫離職場重回學校。

四、放榜結果

我在熬夜超速趕工的狀況下把推甄弄完,資料送出後直接感冒生病,接連好幾天都是在無法正常工作的狀況下上班。(頭痛、喉嚨發不出聲音…)

「會不會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就像把錢、時間和健康丟到水裡一樣,這一切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也許是焦慮感驅使的緣故,
在等待推甄結果的空窗期間裡,我查了清大運科系 (改名前叫體育學系) 碩士班甄試歷年的報名狀況和簡章上公佈的額定錄取人數。

【107 年】招生名額:實際報名 = 7:31

【108 年】招生名額:實際報名 = 7:22

【109 年】招生名額:實際報名 = 7:25

【110 年】招生名額:實際報名 = 9:45

【資料來源】

  1. http://admission.nthu.edu.tw/ (新網頁,涵蓋 109 - 110 年度)
  2. http://140.114.67.181/pagemix.aspx?id=51&t=Archives (舊網頁,涵蓋 107 - 108 年度)

看完上面的資料後,你會發現今年推甄運科系碩士班的人數比往年多了快 1 倍,這讓我著實感到壓力。

我也曾臨時碰碰運氣去運科系的系辦詢問系況,期望瞭解除了網頁公佈的資訊之外,還有什麼他們近期在做卻比較不為人知的事情。(原本系辦人員是想找系主任跟我談,但後來找不到主任,找了個現役研究生跟我聊)

除非原先就認識系上的朋友和老師,不然一個外人在真正錄取前,是不會知道系所現況和對外資訊的究竟有多大的落差。(這個在我大學進入實驗室時,看到碩士班學長姐的狀況很有所感,有機會再分享)

後來收到了這封信:

嗯,我沒有通過初審呢!

五、反思過程和動機

同一件事情,對於每個人來說會有不同價值。
如果這件事足夠重要,你會想盡辦法讓它發生。

對我而言「推甄研究所」這件事是足夠重要的,
所以即使情況糟糕到只有半夜能利用,我也會犧牲睡眠來準備推甄,但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呢?

也許可以檢視當初的動機:「為什麼我要唸研究所呢?」
在先前有提到,當初會想要推甄是因為想透過體制內資源來推廣,另一部份也是希望能開拓發展據點。

但是我們可以嘗試去思考一個問題:
這些原因都是合理的,但是這些事情非得透過就讀研究所才能達成嗎?

比方說跑酷推廣。
台灣各地已經有民間團體正在做這件事了,
為什麼非要進行體制內推廣 (唸研究所)?

又或者說拓展據點。
目前我平時的生活和工作區域都在雙北 (台北、新北),先不談唸研究所面臨的壓力和維繫據點會帶來的消耗,光是交通往返帶來的成本就不低了。
從成本面來看,光是只有「拓展據點」的力度似乎不足以支撐唸研究所這件事。

這些都是在我落榜後才比較開始認真去檢視的事情。

先來聊聊「體制內推廣」(跑酷推廣) 的部份,
它蘊含了 “私心” 和 “公益” 目的。

私心部份。
我先假設在研究所期間能進一步取得教學資源和管道,
有機會在大學開課推廣;
假設這件事未能成立,那就當作是個人職涯上的專業進修。

就讀日間部研究所,對於月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而言或許遙不可及;但對於目前工作時間比較彈性的我而言,這是一項划得來的潛在投資。

公益部份。
得從整個台灣跑酷運動的發展現況來探討:

現階段來說,全台跑酷圈缺乏在體制內持續深耕的接軌者。」

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呢?
因為目前在體制內教育單位工作的人能持續接觸到學生,學生的性質比較穩定,推廣者能持續且有效影響即將步入社會的那一群人。

我認為接軌者的角色與其外包,還不如自發性培養要來的穩定可靠。這樣的人至少要具備以下條件:

  1. 目前在業界工作,同時也是推廣現場的第一線。
  2. 有和體制內單位交手的經驗,知道他們到底是怎麼做事的。
  3. 思維和邏輯清晰,以及擁有就算本體殆盡也還能燃燒空氣的熱忱。

前期的投入成本雖然龐大,但成功後的推廣效益也會以倍數放大。雖說是過於樂觀 (甚至有些天真) 的推論,但值得一試。

我們都會在意「要去做這件事情」將付出的成本,
卻很少想到「不去做這件事情」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可觀。

再來看看「拓展據點」,
除了想尋找有能力的夥伴做事之外,主要還是希望能有不同的地區可以發展。

我不相信「工作、活動、推廣的機會只能在雙北成立,搬到其他區域都會死掉做不起來」這種說法。

趁還有能力和意願時,去挑戰那些被人深信卻未曾深入驗證的說法是很重要的。

但最困難的還是去挖掘「還沒有意識到,但確實存在的原因」。這通常得等到自己碰壁,或是靠旁觀者提點後才會發現。

思考其他選項

在落榜之後我想了很久。

如果要以相較划算的方式取得學習資源、增進職能,
比起外面短期的學分班、各大證照課,對我來說研究所還是比較有前景的。(反正我再也不會有迫切趕著畢業的壓力了)

發展據點不一定得透過唸研究所這個方式來維繫,而且這件事也不急於一時。

所以我明年仍然有打算推甄研究所。
只是現在除了清大運科所之外,還多了其他選項和想法。
只是在提到其他選項之前,我想先分享自己對於落榜的想法。

關於推甄,我不可能會知道教授們在看推甄資料時心裡怎麼想。但有幾點是自己在準備推甄時有意識到,之後想要再調整的:

  1. 應該要思考個人、推甄資料和系所之間的匹配性

    • 這次推甄的是清大運科所,關於它們系所想要發展的方向,可以從官方網站、現役系所師生的說法初步評估:系所想要朝科學化領域發展
    • 雖然清大運科所先前是以培育體育師資為主,但按照前面的評估,目前系所的發展趨勢是朝向運動科學化。
    • 以這次的推甄資料來說 (排除校內成績不談),
      雖然自認資料準備完整、校外教學實務經驗豐富、也有商業合作經驗,但資料的面向似乎難以對焦他們現正關注的趨勢。
    • 資料的呈現技巧再高超,它終究只是突顯內容的工具。你本身所擁有的能否與對方的期望匹配才是關鍵。
  2. 開始之前盡你所能掌握相關資訊,提前準備

    • 像這次的研究所推甄,我等到朋友都準備要寄件時才知道要開放報名,這個準備時程真的太硬了。
    • 推甄研究所這種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應該要持續關注而且盡可能提早安排。不然事情一旦變得緊急時會直接拖垮你。

以上兩點可以作為選擇研究所時的依據。

在考量綜合情況後,
如果你跟我一樣認為這件事情很重要,同時也是社會人士,而你的工作時間剛好也有調整彈性的話,就可以想想:

既然公開的對外資訊有限,我也不認識系所裡面的師資和朋友。那麼在還沒進入研究所前,該怎麼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推那個系所呢?

經過一番研究後,我後來想到了一種很適合自己的解法。

入學前先上課

雖然不是相關科系,
但對於自己有興趣的課,你可能會主動詢問任課老師:

「我對這門課很有興趣,請問可以外系生可以修課或旁聽嗎?」

學生身份真的很好用,
但是你未必知道該怎麼充分利用它。對於社會人士而言未必有機會正式重回學校深造,但還是有機會修課並取得學分的。

規定可能會因為學校不同有所差異,但有些大學其實有開放社會人士隨班 選讀/附讀 的機制。意思是社會人士可以付費到學校選修上課,學期結束後科目成績合格能取得學分,未來有機會到學校唸書時可以申請抵免。

這個解法太完美了。

利用這個機制,
我可以在明年推甄開始前去想要報考的學校申請 選讀/附讀 某些關鍵科目,並且在未來正式讀研究所時利用 選讀/附讀 通過的學分來申請抵免。

而且在修課的過程中可以瞭解這個系所到底都在做些什麼,你等於是在入學前就能瞭解對方的期望和發展趨勢。

如果完成這件事情可以同時滿足多重目的,那這件事情的價值不言而喻。(不去嘗試就是傻瓜)

結語

花了不少時間去拆解、還原自己在推甄研究所的過程和原始想法,以及感受心境上的轉變。

這些文章除了分享給別人,在整理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有很多收穫。

距離明年的推甄還有很多時間,我可以驗證和實踐自己找出來的解法。至於會去推哪些學校系所,就等明年的榜單結果出來後再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