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感帶來的提醒
2020 年七月和八月是工作的高峰期,行程滿檔。
一整天下來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在教課。 我得配合 SOP 反覆上課,像是機器人一樣帶領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記得某天早起出門,強烈的低落與排斥感襲捲而來。
在踏入教室的那一刻發現:自己並不想進入教室。 我知道自己碰上工作倦怠期了。
在暑假結束以前的那段日子,工作狀態和心緒都很糟。
而這也讓我思考:「為什麼工作要排得那麼密集?我真的需要那麼多錢嗎?」
「如果教課所得的收入增加,那種倦怠感會不會消失?」
我發現 不會。 因為收入增加,也就意味著投入其中的時間也得變多,卻沒有時間投資自己和復盤檢討。
這也讓我意識到:「當收入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開銷和自我要求後,時間規劃的重要性就會優先於收入。」
–
與特定場館合作的課程,接案者會有需要相應配合的地方。而在倦怠感發生後我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
- 工作目標 (確認是否偏離初衷)
- 工作時間、密度 (確認要不要調整)
- 工作環境、待遇、對象和自我期望 (確認能否匹配)
事後覺得並不值得接那麼多課,除非真的有極大的資金缺口 (或有特定需求)。但如果只是要存錢,只要平時好好規劃時間、妥善投資就好了。
雖然那兩個月下來的工作收入是 13 萬,但我知道那是以現階段來說,時間和精力全力投入下所能抵達的極限。我並不打算一直維持著這樣的工作型態,所以在未來勢必會轉型。
能事先規劃妥當的事情,就不要被動等到負面結果發生後再處理。如果無法改變負面事件,那就要想辦法降低負面事件帶來的影響。
而這段期間我也對「溝通」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雖然在學生社團時期早有體悟,但是在工作後「溝通」的份量更顯沈重。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