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左欣 BE STRONG TO BE USEFUL

20190327【活動人小聚 - 市集與快閃店策劃】 心得分享


一、前言

大學時期在高雄唸書,很常看到 MLD台鋁 那一區在舉辦市集。以前比較常逛夜市 (那好像也算是一種市集),但逛市集的次數屈指可數。

一直都很好奇市集是如何發想的,以及它到底為何會吸引這麼多人來。

二、進入正文 (個人觀察、想法整理)

▲ 市集是什麼?

最直觀的說法:「一個可以同時逛到各類商品的集合地。」

根據召集主辦方和主題調性,攤商和商品的類型也會不一樣。(其他聯想到的概念如:夜市、主題展…etc)

與一般活動的最大差異在於:「人潮不會固定,而是流動的。」

▲ 模糊界線,增加互動

在舉辦活動時我們會習慣性的將人分成 “參與者”、”籌備者” 兩種,但如果我們把區分其中的界線抹掉的話,活動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在活動發想時或許可以從這個問題著手:「什麼樣的環境是讓所有人都感到好玩且自在的?」

模糊角色標籤:大家都是互動的一部分! 這讓我想到在市政府站旁邊的微風廣場經常會有街頭藝人表演,吸引著大批民眾駐足圍觀,表演過程中很常看到藝人隨機與人互動的橋段。 概觀來看,藝人和民眾的共同互動完整了這場表演。藝人和圍觀的民眾既是表演者,同時也是參與者。 基於這個概念在舉辦市集時不預設角色,將攤商和參與者之間壁壘分明的界線拿掉。可以增加互動參與的自然感,也能吸引更多人前來圍觀。

調整攤位排列:怎麼繞都出不來的市集!? 在吸引人潮過來後,如果我們希望讓人深度參與市集,可以從攤位的排列結構設計著手 (例:錯綜排列或棋盤法),藉以讓人潮久留的機率增加。

更廣義的概念:社會參與

場域是組成市集的一大元素。當人群步入場域進行互動時,就會出現當初沒有被考量到的議題。

舉例來說:如果市集舉辦在機場國宅,或是舉辦在被廢棄的大舞廳內,會和當地人產生什麼樣的碰撞呢?

就以當地人而言市集的參與是新的元素,而新元素的參與必然會(部份)影響當地原有的樣貌。

以廣義的社會觀點來看,這已不是單純的舉辦市集,更是一種社會交流和連結。

以終為始、延續影響

從幾個問題發想:

  1. 「別人對這場市集的最後印象會是什麼?」
  2. 「這場市集結束後,我們想要在這個場域留下什麼?」

如果能夠在市集的構思階段先想想這些問題,倒推設計並充分使用各個階段的環節和元素 (即使在活動結束後也能夠重複被使用),就能夠讓這場市集的意義最大化。

這個觀點不只適用在市集,學生社團經營和活動亦然。

三、結語

以前總是在想:「該如何避免辦一場煙火式的活動,看完了煙火卻不知道留下什麼。」

這場講座令我印象深刻的部份,是市集在社會參與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它可以是個起頭,如果能辦得好甚至可能帶動場域後續的發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