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左欣 BE STRONG TO BE USEFUL

20190320【回。應 我們的社團藍圖 Life Of Club】心得分享


一、前言

「我們都會去 “回。應”,你不來嗎?」畢業已久的朋友這樣問我。

回 - 指的是:回母校。 應 - 指的是:高應大。 也就是因為三校合併而成為歷史的學校。

這活動打到的,是這所學校裡最活躍的族群:學生社團人。

曾經,我也是締造社團歷史的一員。 後來,我因為社團找到現在的工作。

也因為這場活動,我特別在週末向公司請假回高雄。 心中抱著對熟悉和團聚的期待。

二、進入正文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活動?

這是一場為了歷屆學生社團負責人 / 幹部而舉辦的號召活動,希望畢業的社團人回來母校與老朋友們相聚。

對我而言,主要是想和不見已久的社團朋友碰面敘舊,看看學校教授、課外組老師以及那些位於學生活動中心的社團辦公室。

很想知道在自己畢業之後,這些由人事物醞釀而成的熟悉,有沒有隨時間變了味?

獨立於外的學生社團生態

自高雄工專時期發展至今,社團生態也歷經數次變革。

其專屬特色莫過於具象徵意味的自治外套、傳統表演、新生體驗營、社評晚會…etc。

而社團幹部任期是以「年度」計算:「在寒假上任,於年末卸任。」

這些有別於其他學校的特色,造就其獨樹一格的社團體系。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回去?

雖然沒有統計,但放眼望去有自治外套、社團幹部群外加相關朋友少說也有 200 人。

對此,我歸納出三個方向。

  1. 過往成就與擁有:因為你曾經在這裡灑血揮汗過。 在學生時代那近乎癲狂的時間和心力投注,造就了現今社團的一部份,你不得不賦予及省思這段過往的意義。 這也是為什麼社團老人會這麼在意學校社團的近況:因為這過往已銘刻在腦海裡。
  2. 迫在眉睫的改變:過往熟悉即將因變遷而消逝。 當你發現這些被銘刻的熟悉竟可能會就此消失,心裡會竄出一個念頭:「我是不是該做些什麼?」 比起得到什麼而產生的喜悅,即將失去或被改變的焦慮更容易促使人們行動。
  3. 昔日戰友的邀請:我們都會回去,你不回來嗎? 如果只有 1 個人問你要不要來,你可以推託說要上班。但是當好幾個人都問你要不要來,拒絕就變得異常困難。在繩子的兩端,“工作賺錢” 和 “參加活動” 兩方勢鈞力敵。而同儕力量在此起了關鍵的作用,讓我索性請假回到學校。

如何掀起社團老人的返校熱浪? 既然往事如煙,那就乾脆再重新點燃火把。

  1. 由內往外的擴散 (先創 IG 發文,再用 FB 宣傳): 因為 IG 的設計機制比起 FB 來說有更強的封閉性 (相對來說也能讓圈子更緊密)。也因此一開始是由籌備團隊各自發送限時動態讓核心受眾關注、醞釀情緒,之後在正式活動前一個月使用 FB 進行對外的活動前倒數。

  2. 散文式感性圖文 (情緒的再點燃): 熬夜籌備活動、趕製社團評鑑、穿上自治外套開會…etc 這些是高應大社團負責人 / 幹部們的日常,也是情緒來源。

深刻的照片、走心的文案,像朋友般訴說著從前的輝光故事。這故事的解讀方式很多,100 個人就會有 100 種版本,但是每 1 版都是獨一無二。

活動當天,作為襯托主角的活動 以前在大學辦活動時為了要對應 活動名稱 / 主題 或是故意讓會眾猜不出接下來要幹麻 (?),我們通常都會把流程進行名稱包裝。這場活動也不例外。

(原訂流程) » (包裝名稱)

◎ 報到 » “重返18歲”

◎ 野餐音樂會 > “樂來樂愛你”

◎ 大合照 > “好家在一起”

◎ 趣味競賽 > “一級玩家”

◎ 社辦巡禮 > “為了和你相遇”

◎ 結尾 > “一個巨星的誕生”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趣味競賽,以及社辦巡禮。

  • 趣味競賽: 當天比的是分組大隊接力。 大隊接力以前都是交鋁棒換手, 現在則是要我們動手、動腦和回答問題。 「慘,睡袋忘記要怎麼折了!」 「蛤,這張活動預算表到底哪裡有問題?」 「之前學校不是只有服、學、康、體委還有18系學會嗎?現在又多了新社團?」 放眼望去操場全是回學校的社團人,笑鬧聲此起彼落。

  • 社辦巡禮: 在社辦巡禮時,一群人回到社團辦公室。和其他社團老人閒聊過往,也看著櫃子上整列的社評本。 有好幾本是在當年做的,做得沉甸厚實。那時候我做社評的心態是:讓評審們給我通通閉嘴! 而那幾本也被陳列在社團的歷史中。 看著這副光景。 我先是感到懷念,隨後卻感到失落。 從前,癲狂搏命般的努力。 為的是避免讓社團垮在當年還是大一的自己手上。 日復一日,不知不覺中就成為別人眼中的傳奇。 站在社團舞台上,台下滿是千百次的熱情掌聲。

這次回到學校讓我再次意識到: 自己已經不能、也不該再站在這社團舞台上了。

無論多想念學生時期, 自己終究會被時間往前推移,朝向下一個制高點邁進。

三、結語

在學校辦活動相對容易:有名氣、有資源、有人可以問。憑藉著熱情來做,號召一群人比較簡單。

出社會發現辦活動變得困難:金錢、時間和資源全是成本。很難再單純用熱情去籌備一場活動。

曾經的熱情,締造了現在的社團。

曾經,我也是締造社團歷史的一員。 後來,我因為社團找到現在的工作。

我不禁思考:十年後再回到學校,社團會變成什麼樣子?

一位社團老朋友說過: 「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之後,你不會記得在學校的哪一科考了幾分、也不會記得把你當掉的教授叫什麼名字。 你只會記得你曾經所屬的社團,在裡面做過哪些事情。」

這段話雖然閒常老套,但依舊適切。 在最後我想期許自己,也期許曾在社團灑血揮汗過的人:

「願你歷經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