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左欣 BE STRONG TO BE USEFUL

20201207 [年度回顧] 國立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研究所推甄歷程 - Part 5


反思過程和動機

同一件事情,對於每個人來說會有不同價值。 「如果這件事足夠重要,你會想盡辦法讓它發生。

對我而言「推甄研究所」這件事是足夠重要的, 所以即使情況糟糕到只有半夜能利用,我也會犧牲睡眠來準備推甄,但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呢?

也許可以檢視當初的動機:「為什麼我要唸研究所呢?」 在先前有提到,當初會想要推甄是因為想透過體制內資源來推廣,另一部份也是希望能開拓發展據點。

但是我們可以嘗試去思考一個問題: 「這些原因都是合理的,但是這些事情非得透過就讀研究所才能達成嗎?

比方說跑酷推廣。 台灣各地已經有民間團體正在做這件事了, 為什麼非要進行體制內推廣 (唸研究所)?

又或者說拓展據點。 目前我平時的生活和工作區域都在雙北 (台北、新北),先不談唸研究所面臨的壓力和維繫據點會帶來的消耗,光是交通往返帶來的成本就不低了。 從成本面來看,光是只有「拓展據點」的力度似乎不足以支撐唸研究所這件事。

這些都是在我落榜後才比較開始認真去檢視的事情。

先來聊聊「體制內推廣」(跑酷推廣) 的部份, 它蘊含了 “私心” 和 “公益” 目的。

私心部份。 我先假設在研究所期間能進一步取得教學資源和管道, 有機會在大學開課推廣; 假設這件事未能成立,那就當作是個人職涯上的專業進修。

就讀日間部研究所,對於月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而言或許遙不可及;但對於目前工作時間比較彈性的我而言,這是一項划得來的潛在投資。

公益部份。 得從整個台灣跑酷運動的發展現況來探討:

現階段來說,全台跑酷圈缺乏在體制內持續深耕的接軌者。」

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呢? 因為目前在體制內教育單位工作的人能持續接觸到學生,學生的性質比較穩定,推廣者能持續且有效影響即將步入社會的那一群人。

我認為接軌者的角色與其外包,還不如自發性培養要來的穩定可靠。這樣的人至少要具備以下條件:

  1. 目前在業界工作,同時也是推廣現場的第一線。
  2. 有和體制內單位交手的經驗,知道他們到底是怎麼做事的。
  3. 思維和邏輯清晰,以及擁有就算本體殆盡也還能燃燒空氣的熱忱。

前期的投入成本雖然龐大,但成功後的推廣效益也會以倍數放大。雖說是過於樂觀 (甚至有些天真) 的推論,但值得一試。

我們都會在意「要去做這件事情」將付出的成本, 卻很少想到「不去做這件事情」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可觀。

再來看看「拓展據點」, 除了想尋找有能力的夥伴做事之外,主要還是希望能有不同的地區可以發展。

我不相信「工作、活動、推廣的機會只能在雙北成立,搬到其他區域都會死掉做不起來」這種說法。

趁還有能力和意願時,去挑戰那些被人深信卻未曾深入驗證的說法是很重要的。

但最困難的還是去挖掘「還沒有意識到,但確實存在的原因」。這通常得等到自己碰壁,或是靠旁觀者提點後才會發現。

思考其他選項

在落榜之後我想了很久。

如果要以相較划算的方式取得學習資源、增進職能, 比起外面短期的學分班、各大證照課,對我來說研究所還是比較有前景的。(反正我再也不會有迫切趕著畢業的壓力了)

發展據點不一定得透過唸研究所這個方式來維繫,而且這件事也不急於一時。

所以我明年仍然有打算推甄研究所。 只是現在除了清大運科所之外,還多了其他選項和想法。 只是在提到其他選項之前,我想先分享自己對於落榜的想法。

關於推甄,我不可能會知道教授們在看推甄資料時心裡怎麼想。但有幾點是自己在準備推甄時有意識到,之後想要再調整的:

一、應該要思考個人、推甄資料和系所之間的匹配性

這次推甄的是清大運科所,關於它們系所想要發展的方向,可以從官方網站、現役系所師生的說法初步評估:系所想要朝科學化領域發展

雖然清大運科所先前是以培育體育師資為主,但按照前面的評估,目前系所的發展趨勢是朝向運動科學化。

以這次的推甄資料來說 (排除校內成績不談), 雖然自認資料準備完整、校外教學實務經驗豐富、也有商業合作經驗,但資料的面向似乎難以對焦他們現正關注的趨勢。

資料的呈現技巧再高超,它終究只是突顯內容的工具。 你本身所擁有的能否與對方的期望匹配才是關鍵。

二、開始之前盡你所能掌握相關資訊,提前準備

像這次的研究所推甄,我等到朋友都準備要寄件時才知道即將開放報名, 這個準備時程真的太硬了。推甄這種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應該要持續關注而且盡可能提早安排。不然事情一旦變得緊急時會直接拖垮你。

以上兩點可以作為選擇研究所時的依據。

在考量綜合情況後, 如果你跟我一樣認為這件事情很重要,同時也是社會人士,而你的工作時間剛好也有調整彈性的話,就可以想想:

既然公開的對外資訊有限,我也不認識系所裡面的師資和朋友。那麼在還沒進入研究所前,該怎麼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推那個系所呢?

經過一番研究後,我後來想到了一種很適合自己的解法。

入學前先上課

雖然不是相關科系, 但對於自己有興趣的課,你可能會主動詢問任課老師:

「我對這門課很有興趣,請問可以外系生可以修課或旁聽嗎?」

學生身份真的很好用, 但是你未必知道該怎麼充分利用它。對於社會人士而言未必有機會正式重回學校深造,但還是有機會修課並取得學分的。

規定可能會因為學校不同有所差異,但有些大學其實有開放社會人士隨班 選讀/附讀 的機制。意思是社會人士可以付費到學校選修上課,學期結束後科目成績合格能取得學分,未來有機會到學校唸書時可以申請抵免。

這個解法太完美了。

利用這個機制, 我可以在明年推甄開始前去想要報考的學校申請 選讀/附讀 某些關鍵科目,並且在未來正式讀研究所時利用 選讀/附讀 通過的學分來申請抵免。

而且在修課的過程中可以瞭解這個系所到底都在做些什麼,你等於是在入學前就能瞭解對方的期望和發展趨勢。

如果完成這件事情可以同時滿足多重目的,那這件事情的價值不言而喻。(不去嘗試就是傻瓜)

結語

花了不少時間去拆解、還原自己在推甄研究所的過程和原始想法,以及感受心境上的轉變。

這些文章除了分享給別人,在整理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有很多收穫。

距離明年的推甄還有很多時間,我可以驗證和實踐自己找出來的解法。至於會去推哪些學校系所,就等明年的榜單結果出來後再分享吧!


Similar Posts

Comments